治療方法:
術前先進行雙下肢持續水平皮膚牽引1~2周,并注意觀察患肢的血運及皮膚情況。
復位時在基礎麻醉下將髖關節屈曲90°~95°,然后緩慢外展,當股骨頭復位成功時有一種彈響聲,復位后可見到股三角飽滿。復位成功后,將雙膝屈曲90°位,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約90°,在兩小腿間用一合適長度的木棒作支架以石膏繃帶固定。若內收肌群緊張,外展不能達90°,,則酌情行內收肌切斷術,避免內收肌發生裂傷或股骨頭過度受壓致缺血壞死。術后定期拍片復查,每1~2月更換石膏繃帶1 次,固定約4~8月。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降低殘廢率的關鍵。因此,早期復位顯得尤為重要,對年齡較大的患兒,因髖臼、股骨頭的形態發生了較大的病理變化,在治療大齡患髖時應加大牽引的重量,使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變得松弛,減少復位難度。
手法復位是治療的重要措施,在復位過程中應采用輕柔手法,掌握并解除影響股骨頭復位的因素,從而使整復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時防止術中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也非常重要。對DDH 閉合復位的理論基礎是Harris 定律, 即頭臼同心。復位后, 股骨頭在髖臼內活動, 頭臼互相刺激,,可促進股骨頭及髖臼的發育, 髖臼逐漸加深,其外緣向外、向下進一步生長, 對股骨頭的覆蓋逐漸加大, 髖臼指數逐漸縮小,,從而逐漸恢復髖臼的生理解剖位置。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不能僅滿足于脫位不復發,更要追求無痛、不跛、活動良好的髖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