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方藥:膈下逐瘀湯加味,當歸15g, 川芎12g, 赤芍12g,桃仁12g, 紅花12g, 枳殼10g, 延胡索10g, 五靈脂12g, 丹參12g, 烏藥10g, 香附8g, 甘草6g, 經期附件有包塊者加三棱10g, 莪術10g。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3~4服。經期前2日開始服藥,每月10劑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
重度痛經患者可配合西藥對癥治療,解痙、止痛,阿托品0.5mg肌注,可待因60mg口服。
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較高,且嚴重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子宮內膜異位痛經的西醫病理是異位的內膜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出血。因血不循經,不能正常排出體外,蓄積于下焦,中醫稱為“離經之血”即瘀血。
大多數患者主要體征為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中醫認為瘀血阻滯下焦,致氣機不通,“不通則痛”則發為痛經,可見瘀血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癥狀和體征的關鍵,沖任包脈因瘀血而功能失調,經絡阻滯,沖任氣血不通,故見痛經。
瘀血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的本質。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瘀影響氣機的運行,導致氣滯血瘀,經脈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在此學術思想的指導下,治療以活血化瘀消癥瘕、理氣止痛而立論,方藥膈下逐瘀湯加減。
方中以枳殼、烏藥、香附理氣調肝,當歸養血和血,有祛瘀血不忘扶正之意,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活血行瘀,延胡索、五靈脂化瘀止痛,三棱、莪術破血行氣,化瘀消癥瘕,甘草緩急調和諸藥,全方使下焦瘀血消散,瘀去熱清,氣暢痛止。
中藥通腑調氣,化瘀活血,使下焦氣血運暢,痛經諸癥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