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應用抗生素,但不使用激素、解熱藥物及物理降溫等,采用中藥解熱滴注液(處方:大黃100 g,柴胡100 g,茵陳50 g,丹皮50 g,梔子50 g,知母50 g,采取水提醇沉法制取1000 ml提取液,分裝100 ml/瓶,低溫保存?zhèn)溆茫靡淮涡暂斠浩鹘Y(jié)腸滴注。
將一次性輸液器,拔掉頭皮針及塑料針頭接嘴部分,對接裝有中藥液的輸液瓶,懸吊輸液架上,在距輸液前端5 cm范圍內(nèi),每隔1 cm沿兩側(cè)交錯用剪刀剪約2 mm直徑小孔2~3個,以防糞便堵塞管口。
排氣、滴注與靜脈輸液操作相同,藥液提前加溫至38 ℃~40 ℃。患者術前排便,取左側(cè)屈膝屈髖臥位,抬高或墊高臂部,暴露肛門口,術者于塑料管前端涂液體石蠟潤滑,然后徐徐插入。
深度成人25~30 cm,小兒20 cm左右,并用塑料開關控制滴速,成人30~60滴/分鐘,小兒約30滴/分鐘,每次滴注藥液不超過100 ml,小兒劑量酌減,一般2次/天,重者4次/天,滴注完畢,靜臥1~2 小時保留,用藥時間不超過72 小時。
感染性發(fā)熱屬于臨床急癥,目前常用的退熱方法有物理降溫、口服或肌注解熱藥物、激素等,物理降溫的方法并不適合所有的發(fā)熱,當機體對某一種感染發(fā)生反應時,下丘腦使體溫高于正常水平,雖然物理降溫暫時有效,但物理降溫不能降低下丘腦體溫調(diào)定點,下丘腦體溫調(diào)定點仍保持在高熱水平,如果患者表現(xiàn)為四肢冰涼,溫水擦浴、冷敷會使皮膚和毛孔更加處于封閉狀態(tài),不但散不了熱,還會使體溫繼續(xù)升高,有時會引起全身多種不適如畏寒和顫抖,加重低氧血癥和原發(fā)病 (如肺炎等)。
而口服解熱鎮(zhèn)痛藥引起的藥源性疾病日漸增多,如對血液系統(tǒng)可能造成貧血、高鐵血紅蛋白癥、粒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出血等,對消化系統(tǒng)可引起胃炎、潰瘍、出血和肝損害。
不適當?shù)氖褂媒鉄崴幬铮瑢先恕⒃袐D、胎兒及人體的甲狀腺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過敏體質(zhì)的人服用解熱藥后,還可能引起過敏性反應,如皮疹、哮喘、皮炎等,嚴重的會出現(xiàn)表皮與黏膜剝落。
采用中藥解熱滴注液結(jié)腸滴注降溫作用可靠,快速見效,無不良反應,方劑中大黃通腑泄熱,柴胡解表退熱,知母清氣分熱,梔子泄三焦熱,丹皮涼血分熱,茵陳利濕清熱,合用為方,適于各型感染性發(fā)熱,且制劑工藝采用簡單的水提醇沉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又能發(fā)揮中藥復方治病的特點,避免了口服藥物的肝首過效應,也避免了西藥退熱藥及激素類藥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患者于24 小時內(nèi)體溫恢復正常,且很少有反跳現(xiàn)象出現(xiàn)。
本法不但有解熱作用,而且具有明顯的抗感染和解毒作用,能很快改善患者的全身中毒癥狀,隨著熱勢下降,病情也立即緩解,炎癥消退快,給藥操作簡便易行,費用低廉、制劑工藝簡單,尤其對高熱伴有嘔吐,昏迷不宜口服解熱藥物的小兒及老年人更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