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或說傷寒病,原先出自中醫學的范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而在現代西醫學傳入東方后,其中細菌學有種傷寒桿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稱為傷寒病。中西醫學對傷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醫學】
定義: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狹義傷寒是外感風寒之邪,感而即發的疾病。
《素問·熱論》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指的是廣義傷寒。
《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傷寒有五”之傷寒為廣義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為狹義傷寒。
有關傷寒的記載,始見于《內經·素問》。繼后,《難經》明確指出,傷寒的涵義有廣有狹,廣義傷寒包括狹義傷寒以及中風(感受風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雜病中風)、溫病、熱病、濕溫等疾病,即以傷寒名稱兼賅風、濕、熱等病邪所致的多種外感疾病。漢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以六經證治為綱要,撰寫了《傷寒論》一書,使中醫學理法方藥得到和諧統一,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無論對外感熱病和其他系統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傷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內因。廣義傷寒各種疾病的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狹義傷寒由冬令感受風寒所致。傷寒發病的內因為正氣虛虧,如果素體虛弱,或勞倦饑餓 ,起居失常 ,寒溫不適 ,房事不節 ,均可導致正氣虛虧,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