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①臍療:取老蔥1根,將其近根部鱗莖搗碎備用。患者取平臥位,暴露臍部,用酒精棉球擦拭臍窩,將備用蔥白填充于臍窩內。點燃艾條,在肚臍周圍做雀啄灸和回旋灸(即象鳥雀啄食一樣上下左右回旋移動),使患者熱感深透至里并向下腹傳遞。當患者不能耐受熱度時,暫時移走艾條。每次灸療30分鐘,每日2~3次。
②體針:常選配腎俞、三焦俞、陰陵泉、三陰交、陰谷等穴,使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可間歇行針2~3次。治療完畢,患者臨廁。
婦科經腹手術多數取下腹部正中縱切口,與任脈循行腹部正中相吻合。而傳統治療尿潴留的常用效穴中極、關元、氣海正在腹部切口上,患尿潴留后既不能針刺下腹部,又不能推拿、熱敷。
手術過程中難免損傷支配膀胱、尿道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或不適當的過廣泛地剝離輸尿管、膀胱交感神經纖維等,使膀胱功能發生障礙。手術中的麻醉,血液的丟失會進一步使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內括約肌功能受到抑制。再則手術本身對患者是一個精神創傷,加之患者不能小便,反復安插尿管,加重其大腦皮層對脊髓下部排尿中樞的抑制作用。
中醫學認為,手術耗氣傷血,損于膀胱,冷氣入內,“胞轉屈辟,不得小便故也”(《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后病諸候下》)。所以婦科腹部手術后尿潴留是常見并發癥。
“肚臍”中醫學稱“神闕”穴,屬任脈,為諸陰之海,周圍血管豐富,藥物容易透入。灸神闕有培元固本、溫經散寒、調和氣血之功效,能增強膀胱的氣化功能。如《備急灸法》中提到的“轉胞”:“小便不通,煩悶氣促,用鹽填臍中,大艾炷灸三七壯,未能更灸,已通既往。” 蔥白有散熱通陽之功,如張仲景白通湯、通陽回逆湯,均加之以通脈回陽。
外敷臍部可治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通等癥。體針三焦俞、陰陵泉、三陰交能疏利氣機,促進水液的運行及膀胱的氣化。當元陽已充,氣機已利,則小便自出。
總之,臍療法是一種灸法與穴位藥物熱敷相結合的療法,有助于藥物直接透達病變區域,激發經氣,發揮經絡自身的調節作用以改善機體的病理狀態,恢復臟器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