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胸腹部術后患者一般為仰臥位,因切口處繃帶纏繞,穴位多取上下肢為主。
針刺雙側足三里、上下巨虛、支溝、內關。
用中強刺激,得氣后加電針30~60分鐘。
其中足三里較深刺,使針感上傳至腹部為佳。
體虛者也可加溫針灸。根據病情1~2次/天治療。
胸腹部術后致患者氣機逆亂,氣血虧虛,從而使腸腑氣滯血阻致持續性腹脹不適,肛門無排氣排便,常伴惡心嘔吐,西醫診為麻痹性腸梗阻,中醫屬“腸結”“,關格”。
中醫認為六腑以通為用,故瀉而不藏。足三里為陽明胃經本穴(土經土穴),為治胃腸腑病要穴;上、下巨虛分別為大、小腸之下合穴,善調大、小腸之經氣,以“合治內腑”;支溝為手少陽三焦經本穴(火經火穴),有利氣通腑之功;內關通過絡脈與三焦經直接相通,與交會的陰維脈在胸腹部與六經相維系,善治胸腹滯痛。
諸穴配合可通降腸腑,理氣和胃,并以長時間留針可增強疏調腸腑氣機,以利于梗阻解除,促進腸蠕動,使患者腸腑功能恢復,病愈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