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1)針灸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四白、陽白、陽陵泉、神門。隨證選穴:不能抬眉加攢竹,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乳突痛加翳風;人中歪斜加水溝;頦唇溝歪斜加承漿;舌麻、味覺消失加廉泉。
針灸方法:面部諸穴酌予斜刺或透穴。初期用瀉法,后期用補法,加灸,每日1次。
(2)方藥處方:柴胡15g,當歸10g,白芍10g,白術10g,茯苓10g,薄荷3g,甘草10g,生姜3g,另加大棗3個。
隨證加減:陰虛者加丹皮、生地各10~15g,濕盛加蒼術、防風各10~15g。服藥方法:每日一劑,煎至200ml,早晚各取100ml分服,服下后蓋衣被取微汗即可。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于祖國醫學之“面癱”。古稱“口咼”、“口僻”,俗稱“吊線風”。本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為素日情志抑郁而致脾虛營弱,衛氣不固,復感“虛邪賊風”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此病與病毒感染,及風寒外傷引起的面神經缺血、缺氧及水腫腫脹有關。針灸處方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足少陽經穴及手少陰經穴為輔。重點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遠部合谷穴,目的在于疏通陽明,祛風散寒清熱,調和氣血,使筋肉得濡潤溫煦。
取陽陵泉在于疏肝利膽解郁。又因情志之郁總由心,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現代醫學認為針灸對“面癱”有即時良性調整作用,可提高神經的興奮性,改善局部營養代謝,加速恢復面部的肌肉、神經功能。
方藥處方中當歸、白芍配伍能柔肝養血解郁;當歸有抗貧血作用,并有改善末梢神經和血管功能作用,白芍有擴張血管作用,從而二藥合之具有補血且改變面神經缺氧狀態。
術苓草棗能健脾益氣和中,補衛氣,而其中白術、茯苓能健脾利水,消除局部腫脹;姜棗能調和營衛,并補營虛衛弱而益氣血。又方中柴、薄、姜疏風散絡中之邪。諸藥配伍舒肝健脾、益營和衛,疏風散邪。
再與針灸療法合用,取得了顯著療效,使面神經缺血、缺氧得以改善,水腫、腫脹得以消除,面癱故能得以治愈。
臨床還發現單一的針灸療法或方藥療法均對面癱有效,但兩者合用可增強療效,縮短療程,大大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