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基礎肝病治療,每月復查肝功能、AFP、B超(CT或MRI)1次;加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針4mg,生理鹽水溶解后腹股溝或腋窩淋巴結聚集區皮下浸潤注射,每日1次,雙側交替進行,每月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AFP是由人體胚胎時期胎兒肝細胞和卵黃囊合成。自1964年Tatarinr發現原發性肝癌(PLC)患者AFP濃度升高以來,AFP一直作為PLC重要的腫瘤血清標志物而備受臨床重現。
由于在我國的肝病背景研究中,發現PLC合并肝硬化患者84.6%,肝硬化合并肝癌者高達49.9%,活動性慢性肝病AFP增高者10%~20%。
臨床醫生關注AFP增高類型,以判斷是良性或惡性及其在PLC早期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評估及復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忽視了AFP本身具有復雜的生物學功能,即癌細胞所表達的AFP既能抑制人體免疫系統誘導淋巴細胞調亡,又能促進肝癌細胞生長增殖的雙重作用。
基于這種認識,采取干預措施,通過抑制AFP的合成,觀察在高危人群中防治PLC的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作為慢性乙肝輔助治療藥物應用已久,抑制AFP作用持久,療效確切,在一定范圍內呈量效關系。
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確有抑制AFP合成、防止肝硬化合并AFP增高的高危人群向PLC演變的作用。
因為乙肝病毒感染可通過某種途徑導致肝細胞增生,使合成AFP增多,所以抗肝免疫核糖核酸通過何種機制降低AFP血濃度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