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氣滯血瘀證證見汗出,午后或夜晚發熱,有外傷史,面色萎黃或晦暗,舌質青紫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味:當歸15 g,川芎15 g,赤芍15 g,熟地20 g,桃仁9 g,紅花9 g,牛膝10 g,柴胡9 g,郁金9 g,五味子6 g。
肺脾氣虛證證見自汗出,動則加劇,背部汗出尤甚,時時畏風,面色白,氣短懶言,精神困倦或咳喘乏力,平素易感冒,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補益肺氣,固表斂汗。方用玉屏風散加味:黃芪20 g,白術15 g,防風3 g,黨參12 g,麻黃根10 g,糯稻根20 g,煅牡蠣30 g,當歸12 g,五味子10 g。
肺腎陰虛證證見盜汗,口干,五心煩熱,潮熱顴紅,睡眠倒錯,大便干,小便黃,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治法:補腎益肺、養陰生津。方用六味地黃湯合百合固金湯加味:生地15 g,澤瀉10 g,茯苓15 g,山藥12 g,山茱萸20 g,麥冬15 g,百合15 g,芍藥15 g,當歸10 g,地骨皮12 g,五味子10 g,麻黃根10 g,黃芪10 g,玄參12 g,甘草3 g。
痰淤阻絡證證見自汗出,呼吸促,喉間痰鳴,痰多黏稠,或有血絲,舌質暗,苔白厚膩,脈弦滑。治法:化痰祛淤,行氣通絡。方擬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半夏9 g,陳皮9 g,蘇子6 g,白芥子9 g,萊菔子9 g,厚樸12 g,葶藶子15 g,桃仁9 g,紅花9 g,山萸肉30 g,桂圓20 g,甘草5 g。
氣血不足證證見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神疲氣短,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或弦。治法:健脾益氣,補血養心。方擬用歸脾湯:黨參20 g,黃芪30 g,茯苓15 g,當歸15 g,龍眼肉20 g,酸棗仁15 g,遠志10 g,木香9 g,大棗6枚,生姜6 g,五味子9 g,浮小麥9 g,甘草5 g。
以上方藥1劑/天,鼻飼,7天為1個療程,隨證加減。
多汗證,西方醫學認為多是由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或植物神經功能受損所引起。植物持續狀態病人,一般都有原發的顱腦疾病,且基本上都有開顱手術史,所以很容易引起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多汗的影響不僅在于體液的喪失,更主要的是可加重濕疹樣皮炎,可導致皮膚浸漬和易造成皮膚細菌和真菌感染,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和長期的多汗,如不補充喪失的水、電解質,則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嚴重者甚至引起心臟及呼吸系統疾病的突然發作,而且,對于植物持續狀態病人,多汗多伴發熱。
中醫認為出汗是人體正常生理現象,是由陽氣蒸化津液自玄腑而出,人體通過出汗來疏泄腠理,抗御外邪,調和營衛,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如汗出過多,津液受損,長期虧耗,必導致津液枯竭,陰陽俱虛至脫。
治療汗出過多證,不可一味強調收斂,因為汗出可以排出內毒,降低體溫,并且病人顱腦損傷急性期多有腦水腫,汗出不暢可能加重病情,故在急性期應以利水為主,待病情穩定后施以辨證論治,滋補水源,調節水道,是以補益、收斂、通達并舉而奏其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