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采用體位治療,輕癥患兒進食后1h保持直立位,重癥患兒取50°角仰臥位。加小劑量紅霉素5mg/(kg?天),分2次,用微量輸液泵4h泵入,5天為一療程,觀察療效。
GER是新生兒期常見的上消化道動力紊亂,過去認為屬于生理現象,無臨床意義。目前已認識到一過性下食管擴約肌松弛和壓力改變是其最常見的發病因素,胃排空延遲也與發病有關 。在早產兒尤為明顯,早產兒發生GER不能耐受胃腸道喂養,持續數天甚至數周。
一般為保證其生長發育及營養支持,給予靜脈營養,這樣加重了經濟負擔,且因奶量攝入減少,使胎便排出延遲,易發生高膽紅素血癥。紅霉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普遍的抗生素之一。
近幾年研究發現它還具有多種非抗菌功能 ,它是胃動素擬似劑。胃動素是由十二指腸及近端空腸黏膜的MO細胞分泌,是由22個氨基酸組成的直鏈多肽,它對于胃腸道平滑肌組織的電活動和收縮起促進作用,能提高食管下括約肌壓力,抗胃食管反流,刺激胃底、胃竇運動,提高小腸運動,縮短小腸通過時間。
消化間期有一種周期性肌電復合波(MMC),MMC可分三個時相期:MMC-Ⅰ相為靜止期,無或極少有收縮;MMC-Ⅱ相有少量不規則而較弱的收縮波;MMC-Ⅲ相則出現規則而強有力的收縮。
胃動素呈同周期性釋放,其高峰與胃腸移動性運動復合波MMC-Ⅲ相的出現時間相吻合,對胃腸內容物具有清掃作用。紅霉素作為胃動素擬似劑,通過競爭性地與胃動素受體結合而發揮作用,其促胃腸動力作用呈量-效關系。
小劑量下,會誘發胃腸道平滑肌收縮,誘導MMC-Ⅲ期出現;大劑量紅霉素使MMC被打亂,胃、小腸發生強烈不規則收縮,常伴嘔吐。靜脈滴注小劑量紅霉素5mg/(kg?天)能誘發胃十二指腸出現MMC,延長MMC的持續時間、推進速度與自發性MMC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