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微波治療,運用中醫中藥辨證分型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1)肺陰虛型,主證:咽喉疼痛不甚,干灼不適,口燥咽干,吞咽不利,咽中如有物堵塞,干癢咳嗽,痰少黏稠,或痰中帶血。晨輕暮重,至夜尤甚。喉關及周圍黏膜潮紅,喉底可見有潮紅之細小顆粒突起,甚則融合成片。
全身可見五心煩熱,唇紅顴赤,午后潮熱,盜汗,舌質紅,苔薄或干少津,脈細數。處方:麥門冬15g,玄參15g,白芍15g,薄荷6g,生地黃12g,牡丹皮12g,浙貝母12g,甘草3g。隨證加減:若兼有胃陰虛,癥見唇燥口干,口渴喜飲,納呆便秘,可加知母12g,石斛12g,沙參15g,地骨皮12g以滋養胃陰;大便秘結,可合用增液湯。
(2)肝腎陰虛型,主證:咽喉干灼不適,不甚疼痛,干癢,吞咽不利,咽部如有物堵塞,咽干口燥。喉關及周圍黏膜潮紅,喉底或見有細小潮紅顆粒突起,黏膜干燥少津。全身或見頭暈目眩,耳鳴,視健忘,腰膝酸軟,遺精或月經量少,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處方:熟地黃15g,知母12g,山茱萸12g,澤瀉12g,黃柏15g,山藥15g,茯苓15g,牡丹皮12g。
隨證加減:若見眼睛干澀疼痛,可酌加枸杞子15g,菊花15g以清肝明目;若見耳鳴耳聾,可選加磁石30g,珍珠母30g等以滋陰養腎、鎮斂虛火。
(3)脾腎陽虛型,主證:咽喉不適、微痛,或干渴不思飲,或喜熱飲,咽中不紅不腫或略帶淡紅色,語聲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納谷不香,手足不溫,腰酸腿軟,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弱。處方:熟地黃30g,山藥30g,山茱萸15g,茯苓12g,牡丹皮10g,澤瀉10g,熟附片6g,肉桂6g。
隨證加減:若痰多而稀,加法半夏12g,陳皮6g以化痰;若虛火較盛,咽喉疼痛較明顯,可加玄參15g,知母12g以助清虛火。
(4)痰火郁結型,主證:咽部異物感,痰黏著感,或微痛,易惡心作嘔,痰黏稠帶黃,口臭。咽部色暗紅,黏膜肥厚,咽后壁濾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塊,咽側索肥厚,舌質偏紅或有瘀斑、瘀點,苔黃厚,脈細滑數。
處方:川貝母15g,瓜蔞皮15g,天花粉15g,茯苓15g,橘紅10g,桔梗10g。隨證加減:咽部熱感加知母12g,黃柏12g以清虛火;惡心加法半夏12g;舌有瘀斑瘀點加牡丹皮12g,赤芍12g以清熱活血;咽干加沙參15g,玉竹15g以養陰生津。
另外,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酌加桔梗、香附、厚樸、絡石藤、僵蠶等理氣類藥及桃仁、紅花、郁金、赤芍等活血散瘀類藥物。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由于其又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因而給患者帶來許多不適。
西醫對慢性咽炎的治療主要使用消炎、維生素等藥物,并使用微波、激光等外治法,西醫的療效不確切,使用燒灼法雖然對咽部異物感有所改善,但因破壞了黏膜的腺體分泌及瘢痕收縮等原因,往往會帶來咽痛、咽干加重。
中醫認為,慢性咽炎病因主要由于各種原因致肺陰虛損,肝腎虧虛或心腎不交,陰液耗損,虛火上炎而為病。治療上,首先是辨證論治,臨床上以陰虛為多,或肺陰虛,或肝腎陰虛,痰火郁結亦不在少數,但脾腎陽虛則較少見,其次是注意調理氣機和消散郁結,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均須酌加使用行氣化痰、活血散瘀或通經活絡的藥物,只有氣機通暢,津液才能得以輸布;
“久病必瘀”、“不通則痛”,慢性咽炎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故其病機多夾有瘀,治療上可酌加活血散瘀的藥物,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總之,中醫治療慢性咽炎比西醫有其獨特療效,但對一些慢性肥厚性咽炎的患者,常需結合微波治療咽后壁增生之淋巴濾泡,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