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 :全蟲60g,白僵蠶60g,白附子60g,蟬蛻10g,首烏粉80g,當歸10g,麝香0.3g,共研末制成膠囊,每粒0.5g,成人每日2次,每次10粒,蔥白湯(連根須的小香蔥2根加鮮姜3片煮湯)送服,發汗者效佳。
若無不適感可增至15粒,每日不超過40粒,兒童每日3次,每次2~3粒。10天為1個療程。一般需1~3個療程。不良反應有:服藥后有頭暈目眩、心悸、口干等。注意事項:胃潰瘍患者慎用、孕婦禁用,禁忌油膩生冷之品。
針灸處方 :若左側患病者,取陽白透魚腰、絲竹空透太陽、耳門透聽會、頰車透地倉、外迎香透四白,順時針方向針刺。配風池透完骨,前3~5天針刺雙側合谷(強刺激),以后每次針患側合谷得氣即可。
若迎風流淚配睛明穴不發針(兒童針刺不留針),取針時按壓片刻防止內眥血腫。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不發針)。每次留針30min,每日1次,2周為1個療程。
一般1個療程即可見效。97%以上患者一般不超過2個療程就可見效。
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是風中經絡。系因風痰阻于頭面經絡所致。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陽明內蓄痰濁,太陽外中于風,風痰阻滯于頭面經絡,則經隧不利,筋肉失養,故“不用”而弛緩,無邪之處,氣血尚運行,相對而急,緩者為急者牽動,致口眼歪斜。
《金匱要略》:“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口咼辟不遂"。本方藥以牽正散為基本方:入足陽明胃經,走頭面,祛風止痙,燥濕化痰。使風去痰消,經絡通暢,諸證可愈,防止“閉門留寇";而針法采用透穴:一是減少多針針刺,少痛苦。
二是能夠使針體大面積潛行刺激面神經末梢、促進供血恢復面神經功能。針藥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輔佐,達到作用互補、療效疊加的目的。而臨床采用針藥結合治療時間短,總有效率高。
特別是病程遷延數月治療未愈患者,經過權衡利弊針藥結合,堅持此法治療療效顯著。
同時配合一些重要的輔助治療如:囑患者自備小鏡子于身邊,每天數次用于做面肌功能訓練,鼓腮、露齒、抬眉、按摩等與前相對照。
同時做好保溫不受寒涼。經常與患者交流進展情況,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等一系列工作,有助于提高康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