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采用自擬愈瘍靈湯保留灌腸治療。藥用苦參、白及、薏苡仁各30 g,黃連、當歸、白術、白芍各10 g,木香6 g,云南白藥1 g,錫類散0.6 g。
兼濕熱者加黃柏15 g,白頭翁30 g;兼血淤者加丹參、白芍改赤芍各12 g;兼肝郁脾虛者加柴胡10 g,枳殼15 g;兼脾腎陽虛者加炮姜15 g,肉桂10 g。
用法:加水1 000 ml,濃煎至120 ml去渣,然后沖入云南白藥及錫類散混勻后備用。
每晚睡覺前排空大便,患者取側臥位,墊高臀部,用18號導尿管插入肛管直腸內(nèi)約20 cm左右深度,灌腸藥液溫度約37℃左右,將120 ml藥液緩慢注入,注完后并用紗布輕壓肛門,以免藥液外留,保留時間不低于6小時。
對于個別情緒緊張、或保留時間太短者,可采用導管點滴的方式灌腸。治療期間宜進食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注意勞逸結合。15天為1療程,治療4個療程。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泄瀉”“痢疾”的范疇。其病機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急性發(fā)作期以濕熱下注為主,緩解期以正氣不足,脾胃虛損,機體處于修復狀態(tài)。本病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邪內(nèi)生,郁而化熱,濕熱蘊結大腸,大腸功能紊亂而發(fā)病。
其中脾虛是慢性泄瀉發(fā)病之本,濕熱阻滯為致病之標。雖在疾病的病理演變過程中,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虛實相兼,但其基本病理為脾虛失運,濕熱蘊結。故治療上以健脾益氣,清熱化濕。
方中選用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白術健脾益氣;苡仁甘淡補脾,助運化濕而止泄;木香行氣導滯,調(diào) 暢氣機;苦參、黃連清熱燥濕;當歸、白芍行血和營以治膿血;云南白藥止血消淤;錫類散愈瘍生肌,綜觀諸藥配伍,具有健脾益氣,清熱燥濕,行氣導滯,消腫愈瘍之功效,藥切病機,故療效滿意。
腸道局部用藥吸收快,毒副作用小,充分體現(xiàn)了簡、便、靈、驗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