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將白頭翁15g,黃連6g,黃芩10g,苦參10g,赤芍10g,地榆10g,檳榔10g,大黃6g,鐵馬齒莧30g,紫皮大蒜1個加水煎,取汁150~200ml,冷卻至39℃~41℃。按保留灌腸法每晚灌腸1次,根據病情治療3~7天。
護理:灌腸液溫度適宜(39℃~41℃),選擇較細肛管(14~16號)。將患兒取左側臥位,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墊橡皮單和治療巾,暴露肛門,將肛管輕輕插入約10~15cm,固定好肛管,以每分鐘30~40滴速度滴入,高度不超過30cm,嚴防肛管滑脫,以免浪費藥液。灌腸完畢,做好臀部皮膚護理。
菌痢是由于感受暑濕疫毒之邪,或飲食所傷而致,以下痢赤白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為發病特征。治療多以清熱化濕、涼血解毒為主。采用傳統的治痢主方白頭翁湯加減,方中白頭翁、黃連、黃芩、苦參、紫皮大蒜、鐵馬齒莧等單味藥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治痢的作用,對痢疾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而大劑量合并使用保留灌腸,其解毒作用尤佳。
現代藥物研究證明,上述藥物抗菌范圍較廣,抗痢疾桿菌作用尤為明顯。其中黃連可增強白細胞的吞噬作用,而檳榔、大黃則具有破積導滯之功。古人曾有“調氣則后重除,和血則便膿愈”之說,協同應用有助于促進炎癥滲出物的排出和減輕腸道內異常發酵,有利于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的改善。
因此,上述諸藥合并使用,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涼血導滯之功,且灌腸能使藥液直達病所,無任何不良作用,從而達到其他給藥途徑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同時可解決小兒服藥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