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中藥內服:
藥物組成:黨參20 g,茯苓20 g,白術15 g,白芍15 g,當歸6 g,淮山藥30 g,陳皮6 g,甘草5 g,砂仁10 g。
用法:1劑/天,加水500 ml,煮沸30~40 min。二煎取汁300 ml,分3次飯前溫服,30劑為1個療程,小兒酌減半量,治療期間宜進食易消化食物,忌厚味之品。
辨證加減:兼濕熱者加黃柏、苦參各10~15 g,白頭翁30 g;兼血淤者加丹參,赤芍各15 g;兼肝郁加柴胡10 g,枳殼15 g;兼脾腎陽虛者加炮姜、補骨脂各15 g,肉桂3 g。
中藥灌腸:
藥物:槐花20 g,兩面針30 g,銀花30 g,黃柏15 g,防風15 g,枳實15 g,白及10 g,赤石脂10 g,沒藥15 g,五倍子15 g。
用法:上藥濃煎至100 ml,涼至35℃左右備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取藥液保留灌腸,1次/天,4周為1個療程。
非特異性慢性結腸炎屬于中醫學“泄瀉”“腸癖”“久痢”之范疇,在《內經》中謂之“腸癖辟”。《難經》謂之“大癖泄”,《傷寒論》謂之“下痢膿血”。祖國醫學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外感邪毒、勞倦過度。損傷血絡,而且膿血便而形成腸癖,究其病因病機,脾腎虛,濕熱蘊結,瘀血阻滯于大腸,本病為我國醫學疑、難、雜癥之一,所以采用中藥內服及保留灌腸兩者并用,取得滿意效果。
方中黨參、白術、茯苓、淮山、甘草、薏仁健脾益氣升陽;砂仁、陳皮、扁豆和胃滲濕理氣止痛;白芍、當歸、行氣和營以治膿血。諸藥配伍有健脾益氣,清熱燥濕抑肝,行氣導滯之功效 。灌腸方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生肌收斂為治則。方中兩面針、銀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及、沒藥、五倍子、赤石脂活血化淤,生肌收斂;黃柏、苦參、槐花、清利下焦濕熱,涼血上血;防風、枳實疏導氣機,調理血中之氣,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除。
此方合用保留灌腸,能避免口服寒涼太過傷脾胃,且能使藥物直達病所,有研究已證實50%~70%的藥物可以從直腸中靜脈繞過肝臟而進入大循環,避免消化液中酸堿和酶的影響與破壞作用,同時,局部黏膜吸收血藥濃度遠高于口服吸收濃度,可達到靜脈注射速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吸收有規律。故療效好。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兩面針有鎮痛、鎮靜、解痙作用,其提取物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使得腸道平滑肌解痙而止痛。金銀花含有皂素、鞣酸等,體外實驗有廣泛的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痢疾桿菌有較強抗菌作用,五倍子收斂生肌,它的鞣酸尚能使皮膚黏膜潰瘍組織蛋白凝固收斂,使血液凝固起止血作用,沒藥含有沒藥酸、甲酸、乙酸及氧化酶等,有清毒、收斂、防腐、止血作用。
黃柏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苦參含有多種生物堿,對急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有很好療效,防風能解除血管痙攣疼痛,對多種痢疾桿菌有較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