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患者做常規結腸鏡前腸道準備,禁用甘露醇。LDRF―50A型多功能射頻治療儀,輸出功率為30~35W,工作時間為3~5s;Olympus UES―10高頻電發生器,高頻電混合電流指數3~4。術前肌注溴化東莨菪堿20mg。
兒童可用靜脈麻醉,先用靜脈注射α羥基丁酸鈉(40~60mg/kg體重),5~10分鐘后再肌注氯胺酮(2~3mg/kg體重),全麻可維持1小時。所有患者均在息肉處取活檢,病理報告為非惡性腫瘤后,第二次在結腸鏡直視下摘除。
對于息肉病患者則根據息肉數量、大小、形狀、充血明顯或有無出血傾向情況,選擇射頻消融或/和高頻電切、實施一次或二次摘除、一步切除法和多步切除法。先做全結腸檢查,對于不同部位的多發息肉則由右半結腸到左半結腸方向依次摘除。
根據結腸鏡前端與息肉距離和電極形成的角度,采用調節旋扭、轉動鏡身及變換體位等方法,使息肉充分暴露,并處于最佳位置。無蒂、廣基、扁平及1.0cm以下息肉行射頻消融。射頻電極從內鏡活檢孔插入,對準息肉,在其頂端點射。
有蒂、亞蒂、1.0cm以上息肉行高頻電切,用圈套器套住息肉蒂部,蒂寬、充血明顯或有出血傾向的息肉,收緊圈套器后停留2~3分鐘,使息肉顏色變深、變紫、缺血,再用混合電源或先電凝后電切,圈套器不能過于收緊以免造成機械切除,引起出血。
一般電凝電切指數為3~4。蒂細、充血不明顯或無出血傾向息肉,電切時間稍長于電凝時間,否則,電凝時間長于電切時間。對于直徑在2.0cm以下息肉,一般可一次圈套摘除;對于直徑>2.0cm上息肉,圈套器無法一次全部圈套摘除可分步摘除,每次摘除息肉的原則為寧少勿多。
多發息肉和息肉病可做分次摘除,息肉在同一或鄰近部位則一次切除,不在同一部位如分別位于左、右半結腸、直腸則分別予以切除,以免出現并發癥。
大腸息肉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息肉絨毛成分多、體積大易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變。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摘除,將有助于降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對局限于息肉頂部的灶性原發癌亦可達到治療目的 。既往結腸息肉多采取外科手術治療,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廣泛開展,使許多患者免于手術治療。
目前用于臨床治療大腸息肉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高頻電切、激光、微波、射頻等方法,各具優缺點。應用近20年體會,以射頻及高頻電切治療大腸息肉是較為理想方法。
射頻消融技術應用于臨床已有較長的歷史,主要應用在心血管和泌尿系統,近幾年才應用于消化道。射頻治療儀主要由內射頻發生器、治療電極、彌散電極板組成。射頻電流本質是一種變換頻率為150~1000kHz的高速正變度正弦電磁波。
摘除息肉主要是通過高頻振蕩、離子振動、傳導電流和歐姆耗損而轉變為熱能即熱效應。射頻電流進入人體病變組織時,局部產熱使病變組織升溫,細胞內、外水分蒸發、干燥、固縮,以致無菌性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 。
組織凝固程度和治療的持續時間以及電極尖端電流強度成正比。射頻對神經肌肉無興奮刺激作用,不產生對生物有害的幅射,術中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因此,安全性較好。但對較大、有蒂息肉治療時間長,感到能量不足。
高頻電切用于臨床有幾十年的歷史,我院于20世紀80年代初即開始使用。由高頻電刀內的高頻發生器、患者極板、接連導線和電極組成。它是將高電流密度的高頻電流聚集起來,直接摧毀處于與有效電極尖端相接觸一點下的組織的。
使組織或細胞的升溫、細胞中的蛋白質凝固、變性而達到治療目的。是目前治療大腸息肉最簡便、省時、有效的方法 ,原發癌電切后可根除。但在實際操作中,圈套器圈套息肉較其他方法復雜,圈套器易與組織粘連,電凝功率過低還易出血。
射頻消融或/和高頻電切,成功地摘除息肉,表明二者結合使用治療大腸息肉,可取長補短,不但療效好、省時、費用低、無痛苦,而且更大限度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