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腹部取天樞、關元、氣海,背部取長強、大腸俞,配穴取足三里、三陰交,其中天樞、關元、氣海針刺1.0~2.0寸,得氣后須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腸俞直刺1.0~2.0寸,長強直刺0.5~1.0寸;
兩組穴位交替運用平補平瀉,留針15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除長強外每穴并溫針灸10~30分鐘,隔日1次。治療45天。
潰瘍性結腸炎屬中醫“腸癖”、“痢疾”、“泄瀉”等范疇。病因與六淫侵襲,尤其是濕熱之邪,飲食不節,起居失常,七情內傷及稟賦不足等有關。
因此,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故扶正祛邪的原則貫穿著本病的始終。
本病穴取任脈的關元、氣海兩穴,有培腎固本、補氣回陽、清熱利濕的作用,大腸俞是大腸經氣流注背部的穴位,長強屬督脈經穴,有通任督、調腸腑作用;
天樞為大腸募穴與關元(小腸募)更加強了整個腸道(大、小腸)經氣暢通,諸穴合用共奏培腎同本,補益脾胃以及調理肝脾、清熱利濕之功。
溫針灸具有針刺、艾灸雙重治療效應,艾灸使體內組織發熱,局部溫度升高,可緩解局部肌肉的緊張,有利于攣縮的解除,因而有利于止痛和生理功能的恢復,故收到顯著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