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服用自擬寧腸湯加減。處方:白術、白芍各20g,防風、陳皮、葛根、黃芩各15g,補骨脂、木香各10g,黃連3g,生甘草5g。加減:腹痛劇者加元胡12g,香附9g;白芍視疼痛的程度斟酌用量;
大便黏滯者加白扁豆、苡仁各20g;腹脹明顯者加川樸、蘇梗、蘇葉各6g,小腹下墜不適者加柴胡、升麻各3g。泄瀉劇者加秦皮、訶子各10g;久泄體虛者加黨參、黃芪各20g。每天1劑,水煎2次共200ml,分2次服用,15天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簡稱,為一種原因未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等,多反復發(fā)作或長期遷延呈慢性經(jīng)過。
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20~50歲多見。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別。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或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結)是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為主要癥狀的一種原因不明的直腸及結腸慢性炎癥性疾病。
本病患病率較高且治愈難度大,容易復發(fā),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其定為14種難治性疾病之一。由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不良反應少、能減少復發(fā)等優(yōu)點,因而成為近年中醫(yī)藥界關注的熱點之一。
目前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理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tǒng)障礙有關,并受飲食、精神因素影響。本病中醫(yī)稱為“大瘕瀉”。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功能失健是本病的主要因素。
脾虛則濕滯,如若感受外邪、飲食不慎則邪滯于腸、氣血壅阻腸道脈絡受損,情志失調(diào)則使氣機不暢、通降不利,故而出現(xiàn)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下痢膿血。其中脾虛濕滯是本病的根本病機所在。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結腸直腸黏膜病變。臨床上以腹痛、腹瀉、大便帶有黏液、膿血便甚或血便為主要特征。
由于病程遷延,癥狀反復,治療上比較困難。西醫(yī)多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皮質(zhì)類固醇等治療,雖然療效快,但多不鞏固,易復發(fā),且不良反應較多。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泄瀉”、“痢疾”、“便血”等范疇。多因飲食不節(jié),或感受濕熱之邪,致濕熱蘊結大腸,腑氣不利,氣血凝滯,壅而化膿;也可因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脾,引起肝脾不和;
若病情遷延日久,必將造成脾腎兩虧,使清陽不升、中氣下陷,胃關不固;而久病入絡,則致瘀血內(nèi)阻,反復發(fā)作。
故治療當健脾利濕為主,佐以行氣化瘀、收澀止瀉。應用自擬寧腸湯加減治療本病,臨床收到良好效果。